齐军,1983年2月出生,山东省滕州市人,2007年在米兰体育(MLsports),官方网站入口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2012年毕业后重返曲园工作,现为教师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教育学系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主任。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齐军时刻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标准牢记心中。
课堂教学“接地气”
工作以来,齐军承担了《教育文化学》《小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名著导读》《大学语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本科生课程,《教育艺术论研究》《小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研究生课程,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500学时以上,其重视引导、探究和拓展的教学风格得到学校督学和学生的高度认可。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齐军就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课前必须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与学生交流学习情况,这种认真的态度更是让学生印象深刻。
在准备上《小学学科教学论》这门课时,为了突出这门课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前沿性”,齐军主动寻找机会了解小学教师,深入教学一线,体验小学课堂教学,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志愿指导专家参与了历时一年的中小学“2013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成为当时唯一一位来自高校的志愿指导专家。由此他积累了丰富的来自一线的鲜活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学生们都觉得这门课“很接地气”、“很实用”。
在教学中,齐军始终坚持将最新的教育改革动态融入教学内容,每讲一部分内容都会梳理出重要的文献作为阅读线索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下查阅。他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学基本功练习,要求学生在宿舍准备一块小黑板练习粉笔字,早上练习朗诵,照镜子时练习教姿教态,自发组织试讲小组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战练习。只要学生需要他到场指导,他总是“随叫随到”。
在课堂之外,齐军心里也时刻装着学生,处处想着学生,接受过他指导的学生都会领略另一番“严厉”。2013年山东省举行首届师范类院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齐军指导一名学生参加小学语文组的比赛,为了提高指导的针对性,他反复观摩了几十部获得全国教学比赛一、二等奖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频,在自己调研中所听过的数百节常态课中总结经验,从教学设计到说课到讲课,和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打磨,最后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当年全校只有四个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教育厅颁布的“优秀指导教师奖”。随后,又指导学生连续两年获得了全校本科生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他还积极引导、帮助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参与学术研究,为学生提供学术训练的机会,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校2015年优秀学士论文,由学生参与撰写的论文被《当代教育科学》《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发表,所指导的学生多人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科学研究走出“书斋”
齐军主要致力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齐军日益感觉到教育研究不能做纯粹的“书斋式”研究,应该回归现实的教育生活,去关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为此,齐军参与了山东省基础教育课堂改革调研组,赴日照多个中小学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听课、座谈等方式对新课改以来山东省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生态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深入了解,多次赴潍坊昌乐一中调研翻转课堂的实施情况,作为首批人员参与了学校教师发展学校科研副校长项目,定点联系邹城二中。与多位一线教师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他的科研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个教学问题》《美国“翻转课堂”的兴起、发展、模块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生本教学内涵与过程的再思考》等都体现了关注教学实践的特点。
齐军认为,教育研究应该关注教育实践,成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实践的解释者、论证者,更应该通过理论建设来引领和指导教育实践。因此,他时刻关注相关学科发展、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对教育实践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哲学和心理学的新成果、信息技术、新型城镇化、教育均衡发展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所发表的《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具身理解及其启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网络时代教育流动空间的提出、构造及其效应》等学术论文,以及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立项资助的《社会资本视角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获得的一致性研究》,都是基于这一认识而开展的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
除了教学和科研之外,齐军还积极参与名校工程教育学专业的建设、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的建设、教育科学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的筹备、本科教学评估教育学专业自评报告的撰写等各项工作。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坚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以校为家,以同事、学生为家人,以作为一名曲园人而自豪,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