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动态
热点动态

    【曲园学人】在文学研究中完善自我——记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聪

    刘聪,文学博士,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员。山东省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主讲教师之一,山东省 “传统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新团队主讲教师之一,入选米兰体育(MLsports),官方网站入口“1361”人才工程。
      近年来在 《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古典与浪漫》《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张爱玲:在这个世上我可以投向谁》《张爱玲:在这里,遇见你》等专著,并与朱寿桐先生合著《梁实秋图传》。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梁实秋年谱”、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梁实秋接受史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等多项课题。曾获山东省第二十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一等奖等奖项。参与创作的电视剧剧本《瞧这两家子》《纸婚》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影视编剧理论与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等课程,曾获“米兰体育(MLsports),官方网站入口优秀教师”称号。

    脚踏实地,严谨治学

    “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之道。”———对这段话,刘聪服膺于心,并立志做一个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研究者。

    在刘聪看来,自己真正得窥治学门径,是在读博士期间,导师魏建先生对她做学问的方式和态度影响很大。她说:“在写博士论文之前,用的一直是大陆若干年来传统的研究方式,即先形成理论上的主观预设和判断,再去寻找资料支撑理论,这是非常不客观的,会导致大量以讹传讹的情况,正是魏老师教会了我立足史料,用史料说话,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地研究学问。”谈到做博士论文时查资料的辛苦,刘聪打趣地讲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之感。她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散文家梁实秋先生,由于政治原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梁实秋研究领域存在着大量错误的论断。为了研究的客观和严谨,刘聪一头扎进了史料,北上南下地到处寻找原始报刊。“在山东师范大学的图书馆里坐了两个多月,每天早上起床就背着书包去查民国期刊,多数期刊不允许拍照,那就带上手套一页一页地翻找抄录。”有些资料只有国家图书馆里有保存,刘聪就干脆在它旁边的宾馆里住了两个周,不厌其烦地查阅那些做成微缩胶卷的民国资料,繁体字本就难辨认,因时间久远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常常一天抄下来头晕眼花。但正是因为有这样踏踏实实的治学态度,才发掘出了好多现代文学史上前人从来没有关注过的期刊和史料,还研究对象一个更公正公平的评价。旁观她如此治学的爱人,笑她是“千斤拨四两”,她也不以为忤,坚信治学就当有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的精神。

    “人到中年,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总得对学术研究有所贡献。就我个人来说,我希望我所做的梁实秋年谱和对他的系列研究能够最终反馈到文学史上,以完成对梁实秋的客观、全面、严谨的评价。”刘聪以她踏实的治学态度,独特的见解践行着文学研究者的责任,沟通心灵与理性的两极,世上还有比这更好的文字吗?

    用文学的光温暖生命

    刘聪老师讲话,“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有一种纯粹自然却又自觉的明亮。在她看来,文学是光,是应该能照亮和抚慰人生的,“我们不管是研究文学,还是给学生讲课,都应该使文学充分地起到这个作用,把文学的功能阐发出来,让更多的人从文学中获取能量,获取支持。”

    在刘聪看来,文学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肩负着抚慰人生、滋养人生、疗救人生的使命。一个文学研究者,应该有能力为自己、为世人激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重建文学与人生的亲善与亲和。20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和专业化,让文学多了孤芳自赏的疏离感,少了与人生唇齿相依的陪伴热情。文学研究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研究,把文学还给人生。

    刘聪认为,文学课如果仅止于给学生传授文学知识,那就跟文学的精神南辕北辙了。文学最有人间性,它广大包容,无所不有,无处不在。万物生息流转,它都见证因缘。走近文学的过程,也就是走进人间,直面人世,感知人世冷暖的过程。跟人世贴心知己,这是文学学习者的应有态度。文学又是最有慈悲心的,它也咏叹,也倾诉,也歌哭,也言笑,最终是要把世人从困顿的此岸,摆渡到解脱的彼岸。学习文学的人应当体察文学的这份心怀,渡己也渡人。文学中积淀着人类最基本的人性与人情,走近文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触摸人性感知人情的过程,明心见性是学习文学的最高境界。

    对学生们,刘聪希望他们能从文学中得到滋养,能够通过文学完善自我,逐渐走向和谐通达。她说:“学文学一路走来不断内省,就不太会有困惑,就算有困惑,也会通过内省、自查不断解决掉。”在纷繁中能够把自己还原,这算不算是一种比较清明的境界?

    因为爱,与世界和解

    每一个能在自己工作的领域里一往无前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刘聪的根基和土壤就是她的家庭。

    “毫无疑问,对我来说家就是大本营,是所有能量的原生地,在对好多事情的处理上我的取舍是非常明确的,都是以不干预家庭生活为原则”。一个智慧的女人,既可以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找到自我奋斗的价值,又能够适时地转换身份,轻盈地走入家庭,刘聪对自己的人生就有这样清晰的规划。对她来说,培养孩子和做学问是人生中两件很重要的大事,不可能放在同一阶段完成,所以在2005年博士毕业后才启动生孩子的计划,等到2006年4月女儿出生,她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悟。“做母亲对我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一个转折点,甚至可以说超过任何事情,为人母后,对整个人世变得非常谦卑。当你生了孩子,把她捧向这个世界的时候,实质上孩子就是这个世界的‘人质’了,因为你要把那么美好的、那么心爱的孩子交给这个世界,和世界之间必然是一个妥协的关系。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会特别愤世嫉俗,剑拔弩张,但是当意识到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行走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愿意跟世界和解,与它达成一个柔软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愿意跟所有的人平等对话,谦和地与世界交流。”而在面对学生时,在除了基本的“师”与“生”的关系之外看到他们还是孩子,带着这样的爱走向讲台,就会把母亲的角色追加到老师身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

    如刘聪所讲,文学不应该是寂寞的事情,文学研究要转化为文学生产力,促使更好的文学作品出现。研究文学的人也都愿意用温热的心去触摸世界,并有一种平实愉快的心境,怀着高高的理想,低低地走,慢慢地活,这已经与信念没什么关系了,因为它就是生活的本身。

    (作者:梅文文   武春晓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秀娟)